[新华社]瞭望丨站上水电最高峰-中国聚星国际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聚星国际·(中国区)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华社]瞭望丨站上水电最高峰
时间:2022-07-01    来源 : 《瞭望》

◇头发斑白的沈永立 ,是一位清瘦的“85后” ,他笑着说 :“只要能攀上水电珠峰 ,头发白了算什么呢?像我这样的人 ,这里多得很 。”

在与世界顶尖技术的赛跑中 ,跑着跑着 ,前面便没有了对手——如今,全球8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机组 ,全部产自中国

渗出的水,20年前用桶接,10年前用盆接 ,6年前用量杯接 ,3年前用针筒抽 。如今,已经做到滴水不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谢佼

7月1日 ,白鹤滩至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超300亿千瓦时 。白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 ,仅次于三峡电站 。

成百上千的大国工匠 ,在一个个基层党支部鲜红党旗的带领下 ,汇聚于金沙江畔 ,为了建设好这顶世界水电的“桂冠”,倾其心力 ,苦求突破 。

来自四川德阳的聚星国际电气集团聚星国际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分厂党支部(以下简称“水轮机分厂党支部”) ,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党支部,共有38名共产党员 ,带领着分厂120名技能骨干 。他们“画龙点睛”的装配技能,代表着水轮机装配领域的最高水平 。

自从2018年来到白鹤滩 ,那些钻研较劲 、苦乐相伴的故事,每一天都在这里发生 。

赛跑

高峡出平湖 。白鹤滩水电站大坝于金沙江上巍然耸立,蔚为壮观。

白鹤滩水电站 ,被称为世界水电的珠穆朗玛峰 ,拿下多个世界第一 ,装机容量前所未有 ,工程难度也前所未有——最大坝高289米 ,比三峡大坝高出约100米 ,在300米级高拱坝中复杂程度为全球之最。

白鹤滩水电站的单机发电功率高达100万千瓦 ,比三峡水电站单机发电功率高出30万千瓦;单机满负荷运行1小时可发电100万度,能供一个普通三口之家使用近400年;全部机组投产后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968万吨 ,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 。

目前已并网发电的8台机组中 ,有6台来自聚星国际电气集团聚星国际电机有限公司 。这些堪称世界之最的发电机组 ,犹如一颗颗动力强劲的“心脏”,不断输出巨大能量 。

然而站在机组正上方 ,感受到的却是难以置信的静谧和稳定 ,竖起一枚硬币都纹丝不动 ,让人难以相信脚下正奔腾着一条巨龙。

“核心部件水轮机的转轮精度已经达到微米级 ,在转轮‘零配重’前提下实现不平衡力矩的‘零残余’,让转轮在静态下处于‘绝对稳定状态’,而转轮过流面近乎镜面抛光的光洁度则让转轮在水流冲转时如丝般顺滑,稳定高效。”这些庞然大物的制造者之一 、水轮机分厂党支部负责人沈永立,用一连串的专业术语骄傲地描述着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目前,水电机组综合效率达到96%,发电机额定效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9.01% 。“我们要让每一滴水的效能 ,尽可能发挥到极致 。”他说 。

头发斑白的沈永立 ,是一位清瘦的“85后” ,他笑着说 :“只要能攀上水电珠峰 ,头发白了算什么呢 ?像我这样的人 ,这里多得很 。”

从1958年建立以来,这个党支部不断投入共和国水电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艰苦创业之中。从葛洲坝、三峡 、溪洛渡再到白鹤滩 ,单机容量从17万千瓦、70万千瓦再到100万千瓦 ,中国水轮机制造技术和精度的每一次量级跃迁中 ,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与世界顶尖技术的赛跑中,跑着跑着 ,前面便没有了对手——如今 ,全球8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机组,全部产自中国 。

尖兵

“我们支部的任务是制造水轮机。支部也像水轮机一样 ,汇聚大家的力量,转换为发展动力。”沈永立说,支部通过创新开展党小组和党员绩效考评,举办攻关竞赛 ,以党建引领重大难点突破 。

支部党员崔兴国 ,是全国人大代表,更是水轮机制造装配领域的顶尖人才 、装配技术带头人 。他亲身经历了中国水电跟跑 、并跑、领跑的三级跳 ,创造出“卡普兰式转轮装配操作法”等多种工艺。球阀密封,就是他的“得意之笔” 。

“直径2米多的大‘水龙头’ ,承受从800米高处倾泻而下的水冲击力 ,还要做到滴水不漏 ,怎么办 ?”崔兴国说,不同于常规家用的橡胶密封水龙头 ,球阀要承受如此高的压力,必须采用金属“硬接触”方式进行密封 。这曾是一项技术壁垒,囿于外国技术封锁 ,只能自己摸索 。

他带领团队在金属密封领域啃下了硬骨头——在1800米高度的水压力下,让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承受170多公斤的重力 ,检测半小时内的密封质量 。渗出的水,20年前用桶接,10年前用盆接 ,6年前用量杯接,3年前用针筒抽 。如今 ,已经做到滴水不漏 。

白鹤滩水电项目的水轮机转轮加工工序有82个车序加工尺寸 、156个镗钻加工尺寸 、67处尺寸与形位公差要求,仅焊接重量就高达359吨。其尺寸、重量 、焊接难度,都是迄今为止最高的 。

党支部动员 、党员带头 ,“转轮焊接党员攻关团队”日夜不休,苦干88天 。在平均气温超过45摄氏度的施工现场 ,他们在烟熏火燎中爬进跪出 。弧光飞溅间,焊接品质始终高质稳定,经超声波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尺寸交检全部达精品指标要求。

为了完成任务 ,铲磨工龚宇华 ,带领班组铲磨人员“钉”在了装配现场 。饭在工地上吃,轮流上阵保证打磨作业不停歇。在一次测量中 ,“90后”员工刘涛因为腰肌过劳 ,整个人“卡住”动弹不得,稍事休息后又再次请战……

精度为他们树名 ,转轮为他们立传 。

近三年来,水轮机分厂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群众技术攻坚,硕果累累 。仅球阀制造一项 ,就实现平均工期缩短40% ,每年创造新增产值1.2亿元 。该党支部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班组”“四川省工人先锋号”“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

传承

谈到水轮机分厂党支部的传承 ,老中青三代人都不假思索地说:厂就是家,国就是家。

这个党支部始建于三线建设大潮。当时,“好人好马上三线”成了有志青年的集体选择 ,一批科技和产业人才初聚四川德阳。

沈永立还记得入厂第一天 ,师傅高湘蓉带他熟悉厂里情况,吃遍了德阳的风味小吃。工作中 ,师傅掏心掏肺地传授技术经验。当他有了孩子 ,师傅又送来一车婴儿用品。当他工作上取得进步 ,师傅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跟自己孩子有了出息一样” 。

不久前,葛洲坝最新大机改造 ,党支部请来了40多年前参与原葛洲坝大机制造的老师傅。当崔兴国等人拉着徐成贵、段贤敏等老师傅的手走向大机转轮 ,老人们热泪盈眶,紧紧抱住转轮,久久不肯松手。

“这就是传承 。前辈们将毕生的积累,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们 。不努力怎么对得起他们 ?”沈永立动情地说 。

进入数字化时代 ,“红色引擎 、绿色智造 、蓝色力量”成为水轮机分厂党支部的新追求 。一批“80后”党员成长为先锋骨干,在清洁能源领域不断突破 ,开展抽水蓄能机组等前沿探索 。

“预计未来清洁能源的装备需求,将是现在产能的数倍 。我们必须以数字化方式提升产能 ,此后10~15年 ,我们这代人就瞄准这个干。”沈永立说 ,“希望退休时,我们能对得起前辈,无愧于来者 。”

热点推荐
聚星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