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纪实-中国聚星国际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聚星国际·(中国区)官方网站

党的建设

Party building
“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纪实
时间:2022-06-11    来源 :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6月10日电题 :“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纪实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 、朱基钗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张音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 。天府之国 ,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我再来这里看看 。”

6月8日 ,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 。

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第二次到四川考察调研 。

6月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 。这是8日下午 ,习近平在宜宾市三江口考察 ,听取当地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等情况汇报。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一天时间,自眉山至宜宾 ,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 ,考察三苏祠谈文化自信 ,眺望三江口察长江生态保护,走进高校调研就业问题 ,深入企业鼓励自主创新……一路调研 ,一路思索 ,指明方向 ,坚定信心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都是拼来的 。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勇往直前 ,更上一层楼。”

“新的征程上 ,我们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 。我一直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准备迎接挑战 、接受考验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推着国家往前走,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 。”



0:20

/4:01

希望田野 美丽乡村——“老百姓的事 ,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成一件”

芒种刚过 ,正值水稻拔节生长之时 ,“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沃野上 ,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刚好是农忙时节 ,这次到南方看看水稻田 。”8日上午 ,四川考察第一站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

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两个月前 ,赴海南考察,第一站就看了三亚崖州湾的种子实验室 。

这一次 ,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 ,从育种环节来到试种阶段 。

眼前的高标准农田,是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 。100多种水稻在这里试种 、比较 、筛选 、推广,以良种为丰产打下坚实根基。

6月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8日上午 ,习近平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 ,了解水稻试验育种和种植推广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顶着烈日 ,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

“现在苗情怎么样 ?”

“从单株分蘖数来看 ,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农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告诉总书记 。

“高产能达到多少 ?”总书记问 。

“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 ,平均680公斤 。”

马均告诉总书记,近年来村里通过流转耕地集中起来,把村民组织动员起来,培养了200多个种粮大户,调动了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 。

“这很好!你们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粮食增产主要还得靠他们 。”总书记称赞道 。

“请总书记放心 !我们一定能实现藏粮于技 ,中国碗装中国粮食 。”马教授信心满满 。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 :“你们从事这项工作很辛苦 ,出成绩也是长周期的 ,日晒雨淋 ,淡泊名利,贡献非常大 。咱们国家能够丰衣足食 ,农业专家功不可没 。”

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 、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四川要把农业搞好,把粮食生产抓好 。”

稻田尽头 ,是一片片粉花碧叶的荷塘 、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

总书记步入村庄 ,一边走一边察看村容村貌 。

4月底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 ,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一项明确要求正是“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

眼前的荷塘内,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巧思 。

驻村第一书记刘超告诉总书记,村里进行了厕所改造 ,建设了化粪池和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进入荷塘 ,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 ,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

“景色不错,还有净化功能,一举多得。”总书记点头赞许 。

走进村卫生站 ,总书记问起药价:“这个糖尿病药多少钱 ?”

“一包九块六 ,一年下来大约600元 。”

“这个高血压药吃一年 ,能享受多少补贴?”

“一年补贴2400元 。”

总书记点点头 :“衣食住行,还有医药 ,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这些 。要多搞一些新品种 、创新药 、国产药 ,把药价平抑下来 ,为百姓谋福利。”

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 :“老百姓的事 ,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 ,干一件成一件。”

民心所向 ,忧之念之。民康物阜 ,盼之行之 。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主持召开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

4年来 ,四川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摆脱贫困。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历史性得到了彻底解决 。

6月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8日上午 ,习近平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村委会前广场,村民围拢过来 ,纷纷向总书记问好,阳光洒在喜悦激动的脸庞上。

“永丰村,好名字啊 。永丰永丰,永远丰收 !”总书记笑着对乡亲们说 ,“大家收入高了 、日子好了 ,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不断发展下去 。”

不远处,高铁疾驰穿过绿色田野 。田与村 、人与自然 、坚守与创新 ,铺展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千年文脉 一江清水——“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

苏轼同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位列唐宋八大家 ,书写了“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 。眉山城内,街头巷陌,因三苏父子 ,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

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的三苏祠 。

踏入三苏祠,古木参天 ,百年银杏 、千年黄葛 ,透出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前厅 、飨殿 、启贤堂 、来凤轩……总书记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 、陈设、楹联、题记 ,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 ,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 、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 。”

不久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 、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

实地考察 ,总书记更有感触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 ,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从文化自信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 ,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 。”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

《摆脱贫困》中援引“临大事而不乱” ,党的中央全会上引用“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面对领导干部引用“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总书记多次引用苏东坡的名言,治国理念中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智慧 。

“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 。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精华的源头活水 ,滋养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润泽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修养 ,孕育出大江东去的英雄气概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

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自雪域高原奔腾而下的金沙江与穿成都平原蜿蜒而来的岷江在此汇流 ,长江始称“长江”。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市三江汇流处,驻足江边 ,眺望三江六岸 。

为了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千秋 ,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6年1月 ,上游重庆 ;2018年4月,中游武汉 ;2019年5月 ,南昌 ;2020年11月 ,下游南京——总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座谈会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

远山滴翠,江水滔滔 ,中华民族母亲河旧貌新颜 、生机盎然 。

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汇报:宜宾市也曾面临“化工围江、污染绕城”问题。近年来 ,通过采取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造纸小作坊 、关停江边挖沙场 、减少污水排放 、建立湿地公园等措施 ,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上游来水情况 。当地负责同志说 ,金沙江来水稳定在二类水质,岷江水质稳定在三类左右,汇流之后全年有350天以上稳定在二类。

总书记表示肯定,同时强调:“作为长江上游城市 ,要强化上游担当 ,不能沿江‘开黑店’ 、排污水,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 ,造福长江中下游和整个流域。”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变化的背后,是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视野 、大格局 、大担当 。

关心就业 关注发展——“中国要实现现代化 ,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当口。今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创历史新高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 。

4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 ,专门对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出明确要求 。

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8日下午 ,习近平在宜宾学院考察时 ,向师生们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8日下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 ,民生首先是就业 ,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 。”

学院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 ,今年全校有毕业生5637人,截至前一天 ,已落实毕业去向人数4165人,落实率超过70%。

“主要都是什么去向 ?”总书记问。

“企业、事业单位 ,自主创业 ,考公务员 ,还有继续读研的 。”

电子屏幕上 ,展示了宜宾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的柱状图 ,总书记仔细察看 ,反复询问具体数据 。

“就业数据要扎扎实实,反映真实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 ,“现在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弄虚作假 ,搞‘拉郎配’ ,签了再说 。这样不行 ,不能糊弄上级部门 ,更不能糊弄学生。”

6月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 。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宜宾学院考察时,向正在参加企业招聘宣讲会的教师、学生 、企业负责人了解企业招工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率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宜宾学院求实会堂里 ,一场企业招聘宣讲会正在进行 。来自四川本地的8家民营企业,带来150个就业岗位 。

“我来听听你们是怎么招聘的 。”习近平总书记面带笑容 ,走进会堂 。

大家看到总书记来了 ,纷纷围拢过来。

习近平总书记向企业负责人一一询问招工需求,又向学生们详细了解就业意向和求职进展 :“都是学什么专业的?想去哪里工作 ?”

大家争相回答 。一名学生汇报说自己还当过兵,总书记十分感兴趣 。

“在哪儿当的兵 ?”

“武警新疆总队巴音郭楞支队博湖中队 。”

“在那边呆了几年 ?”

“两年 。”

“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面对即将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话语谆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最光荣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 、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 。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 ,防止高不成、低不就 。”

他又叮嘱当地党委 、政府和学校负责同志:“高等教育不断普及 ,这是大势所趋 。国家发展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 。当然 ,学校专业设置 、学生知识结构要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同时要给予人才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

会堂里,响起一阵阵热烈掌声。

保持经济发展势头 ,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保障 。离开宜宾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极米光电有限公司 ,了解当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情况。

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 。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考察 ,了解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销售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极米光电是一家设计研制投影机的民营企业 ,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企业负责人告诉总书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当地政府积极帮助解决企业困难 、出台纾困措施 ,他们专注技术创新和智能升级 ,这两年企业产品销售量逆势上升 ,为当地解决的就业岗位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上千人 。

“我们的目标是3到5年达到全球领先,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

“很好,就要有这样的志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世界工厂 ,但我们更要做制造强国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方方面面都要强起来 。”

6月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 。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车间外广场 ,同企业员工们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车间外广场上,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 ,诠释着这家年轻科技企业的青春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在你们企业 ,我很高兴看到年青人撑起了大梁。大家都是‘80后’‘90后’,正当其时啊!事业进步 、国家富强靠的是你们 ,要有这样的事业感 、责任感 ,好好干!到那时 ,大家一定会为‘强国圆梦 、功成有我’而自豪!”

展望未来 ,总书记语气坚定 :“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管风云变幻 ,无论风吹浪打 ,我自岿然不动。14亿多中国人民 、9500多万党员 ,守好我们的岗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聚星国际